2013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“抢黄灯”扣6分的最新交通规则,遭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质疑和批评。因为这项规定让驾驶员无所适从,很容易出现追尾事故,或者大幅降低通行率。在一些城市,交管部门已经决定推迟执行这项规定。
闯黄灯新规是否合理?存在哪些漏洞?怎样才能更好地完善新规?对此,媒体展开了热议。
《环球时报》:
朝令夕改不够理性
黄灯条款不是用来找麻烦以及整人的。它有可能推动人们形成新的路口驾驶习惯,但也有可能被最终证明过于严苛,但到底是怎样,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再做总结。新法规推行第一天就急急忙忙否定它,这不够理性,是情绪化的。
重罚闯黄灯不是中国的发明,韩国、新加坡等不少国家都在这样做。新交规刚刚推行,尚来不及对它的实行做客观、综合观察,就一窝蜂地批判它的黄灯条款,仿佛新交规本身就是“恶”的,实在没有必要。一些人动了那么大的气,这让人怀疑,他们不仅仅是冲着一个条款有可能不够完善去的。
新交规是中国社会向更高现代化管理水平迈进的一个标志,反对它的人有些是不习惯,有些是看到了它的问题,还有一些人就是对抵制来自政府的任何动议很感兴趣,这些复杂的意见混合在一起没什么值得奇怪的,中国今后大概一遇到事就会是这样。
希望公安部认真听取舆论的所有意见,忽视提这些意见的动机,而专注它们的内容。同时公安部应及时搜集新交规的实行情况,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估。这当中切忌有“错了也要坚持”的敏感,有问题就改正,这是各政府部门在舆论多元化时代必须有的坦然。
《中国青年报》:
建议缓行黄灯新规
闯黄灯新规最大的问题在于,实施前没有讨论,涉及的问题在闭门立法中被遮蔽和掩盖,争议和质疑都被推到了实施之后。法规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,不改的话,问题多多,很难执行和操作;改的话,可能影响立法和规制的严肃性与权威性。
在引起争议后,相关部门回应舆论质疑时称:黄灯亮时,只要机动车车身任何一部分已越过停止线的,车辆可继续通行,不认定为闯黄灯。已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可继续通行,未越过停止线的车辆要停止通行。这样的回应并没有解答公众的质疑。在形成清晰可操作的规则之前,建议有关部门应暂时缓行这一规定,不是顺应民意,而是尊重科学。在立法和规制上,多数人的意见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,多数人可能出于自私的考虑而抵制有利于公益的规定——但一定要尊重科学。舆论对闯黄灯新规的批评,并非出于车主私利,更非滥用多数人暴力,而是以科学的名义去质疑。
尊重科学的话,就请先缓行这一可能导致更多问题的闯黄灯规则。中国的交通文明和汽车文明需要建立,乱闯灯的陋习需要消除,但应该以尊重科学的方式解决,不能乱拍脑袋。
《现代物流报》:
新规制定应更严谨
黄灯新规的种种漏洞,使其在执行中饱受争议。
从新规具体规则来看,在如何执行上留下了有待填补的缺口。如“抢黄灯扣6分”,但究竟如何界定“抢黄灯”行为,目前还不是很明确,亟待出台细则;法规的遵守上也让人无所适从。甚至有车主将新规的不合理之处,总结为违反“牛顿力学定律”。在信号灯转换没有读秒的情况下,如何实现不抢黄灯,又避免做出过激动作造成事故,着实让人煞费脑筋。
上述种种,充分体现出司法部门在前期制定法律法规时听取民众意见不深入、科学论证不够充分。希望相关司法部门能够以此为鉴,在一项政策或法规的制定过程中,充分调研,科学考证,并广泛征求民意,避免重蹈覆辙。